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
會議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麵分析“三農”工作麵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全麵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後一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一連兩天在北京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閉幕,會議除了就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等農業問題出謀獻策外,更提出涉及3個“約1億人”的敏感課題,高層意欲何為呢?
這3個“約1億人”的問題,就是會議所指出的“要積極穩妥紮實推進城鎮化,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推動新型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農業現代化融合新型城鎮化
這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規格極高,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為首的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故不僅三農(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其他相關課題亦會一並研究。
事實上,習近平在會上發表講話,從中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大局出發,闡述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具方向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同時提出明確要求。
會議上所以提出這3個“約1億人”的問題,主要因為中國要實行農業現代化,推進具特色的新農村建設、努力讓廣大農民過上好日子,在在與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息息相關。
以第一個“約1億人”問題為例,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必須建立相應體製機製,並且涉及龐大的財政開支,預期高達13萬億元。
農民落戶城鎮6年斥13萬億
在體製機製改革方麵,首先要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製度改革。
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戶籍製度在建製鎮和小城市要全麵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製則有序放開,大城市落戶條件要合理確定,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就須嚴格控製,由此可見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複雜和難度。
第二要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和社會保障體係。這方麵涉及龐大的財政支出。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目前內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包括政府為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各項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基礎設施新擴建等方麵所需增加的財政支出,人均約為13萬元。因此,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最少13萬億元走不了。
至於解決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以及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則涉及龐大的保障房建設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需要。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的計劃,僅是2014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基本建成保障房480萬套以上,新開工600萬套以上,其中棚戶改造370萬套以上。由此可見,要解決這兩個課題,也涉及天文數字的投資。
未來6年,中國要解決這3個“約1億人”的敏感課題,不僅涉及體製機製的改革,也需要上萬億元的投資,這些投資,無疑是拉動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有力條件。
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程度已經突破50%,達到51.27%。到2020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將達到60%左右。毫無疑問,這將成為工程機械行業未來增長的基礎。
城鎮化建設無疑是工程機械行業的強勁拉動力,無論是軌道交通或是房地產建設均對工程機械有大量的需求。但是今後的城鎮化步伐將不會再現“大步走”,而是重點關注前期規劃並以更穩健平緩的速度推進。因此,工程機械行業企圖依托城鎮化“脫困”,不會是一時就會見效。
目前,工程機械行業的狀況已經走進企穩回升的通道。工程機械市場的表現在未來兩年之內會保持在低位並緩慢上升。
自2011年3月,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步入低迷發展期,市場需求大幅下降,於是產能過剩,庫存激增等問題成為所有工程機械企業麵臨的主要問題。行業人士一直期盼行業的回暖,而自今年年初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城鎮化建設加速等一係列重磅消息和經濟政策相繼出台,讓行業內人士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全國的城鎮化建設為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長遠來看,工程機械行業依然是“日不落”產業,城鎮化和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至少還有10年的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