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上半年的蕭條頹廢,而後是下半年的發力反彈。作為國家標簽之一,中國的製造業在2013年經曆了如此的大起大落。浪潮之下,是國家對實體經濟轉型的決心與行動,而這也促成中國製造業在短短一年時間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從勞動密集型到低端加工再到如今的中高端輸出,中國的製造業快步走過三個台階。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傳統的鞋帽襪子等產品中,“中國製造”的名字在減少,而在諸如工程機械、電子產品等中高端市場中,卻有越來越多中國製造的身影。2013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指揮台吊裝現場,中國的起重設備格外搶鏡;4月份的伊朗地震中,中國的救援幫了大忙。可以說,中國製造的上升之勢,正隨著世界經濟的回暖和國家戰略目標的調整,不可阻擋。
欣喜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實體製造業的複蘇,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美國製造業欲重拾成本優勢,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極低的人力成本也逐漸增大吸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遠低於歐美的單位勞動生產率和遠高於東南亞的製造成本,逼迫中國製造要盡快找到新的發力點。
長期以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中,更多是充當一個製造者,而不是創造者和設計者。這也造成中國製造雖然遍布世界,實體經濟的整體盈利卻不高的現實。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幣的升值,中國正在逐漸喪失勞動密集的優勢。想要保持在世界市場份額,除了擴大國內需求和開拓世界新市場外,更重要的是製造業必須從中低端的代工生產向高端“智”造發力。因為國家實體經濟的複蘇,需要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活力與動力。
中國製造業的未來發展,其實有著優秀的樣本可以參考。美、日、韓都走過與中國相同的低端產品生產的道路。而在資本積累的道路上,它們依靠技術升級和產業調整,使其在人力成本處於世界前列的現今,依然占據眾多行業的主導市場。
在焦作有兩家合金鑽頭生產企業,一家是代工,一家是自主研發製造。同樣的產品,前者隻能拿到百元/萬根的利潤,而後者利潤則高達千元/萬根,並可以利用自有技術,出口多個國家,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產業與國際的同步。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實體經濟前行的過程中,製造業的轉型尤為重要。中國想要保持製造業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必須向高精尖發展,必須完善產業鏈條,直接參與國際競爭,這也是中國繼續快速發展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