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裝備製造業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了50%,80%的高端芯片、80%的發電設備優質大型鑄鍛件、90%的高擋數控機床及機器人、近100%的高鐵軸承,都依賴國外進口。”中國工程院製造強國戰略研究院總體組代表、機械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在2014新年來臨之際大聲疾呼,中國如何完成從裝備製造大國向裝備製造強國的轉變?
第一製造大國的尷尬
“蛟龍都潛海了,嫦娥都登月了,可是這麽厲害的中國裝備製造業,卻造不出一台生產絲襪的裝備!”曾在世界最大的經編機製造商卡爾邁耶工作逾10年的常州潤源經編機械有限公司營銷總監許亮不無諷刺地說。
在許亮看來,不起眼的絲襪機就是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縮影。盡管截至2013年,中國經編機械數量已占全球總量的85%,且出口均價同比增長了50.7%,但進口均價卻是出口均價的3.93倍,而且許多高轉速、智能化的經編機中國尚無法製造。
“絲襪機轉速高達每分鍾4000轉,這樣的高轉速對鋼材強度和製造精度要求極高,差之毫厘,就會引發機器報廢。而基礎材料、基礎製造工藝恰恰是中國裝備製造業的軟肋,我們的鋼材、熱處理工藝等全都差著好幾個檔次。”許亮直言不諱地說。
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王軍認為:“我國製造業大型成套裝備基本能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但存在核心技術受製於人等深層次的矛盾;特別是高端裝備的迅猛發展與配套的"三基"產品供應不足的矛盾,已成為製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是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最大短板。”
中國工程院製造強國戰略研究院總體組代表、機械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則表示:“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所需高端零部件、高端材料依賴進口,導致主機和成套設備陷入"空殼化"困境。像為工程機械配套的30兆帕以上的高壓泵、閥和馬達幾乎全部進口,行業70%的利潤都被進口零件吞噬了。”
在屈賢明看來,這與我國“逆向工程”的傳統發展模式有關。“長期以來,我們都是逆向創新,即先開發整機,滿足使用需求問題,再開發基礎材料,解決國產化問題。這樣的研發模式導致我們以較快的速度走出了短缺經濟,但基礎理論研究不足,核心共性技術積累不足,核心工藝儲備不足,為產業轉型升級埋下了隱患。” 同時,屈賢明認為,“重主機,輕基礎”的畸形政績觀影響也不容小覷。
此外,“三基”研發也缺乏共性技術及基礎性研究的支持。一條完善的創新鏈條應以基礎研究為基石,以共性技術研究為紐帶,以理論開發應用為出口,而目前我國的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是最脆弱的短板。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大量基礎產品依賴進口,不僅增加了整機的成本,而且出現了受製於人的尷尬局麵。
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挺進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說,裝備製造業是“生產機器的機器製造業”,“我始終認為,裝備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因為高端裝備製造業或者裝備製造業是為整個國民經濟各行業以及國防建設提供一些戰略性的裝備,它也是促進整個國家的經濟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基礎性產業。” 而對於裝備製造業的重要性,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表示:“如果沒有現代化的、在世界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的支撐,它的農業、采礦業和各行各業都很難說在世界上是具有競爭力的,因為各行各業現代化的水平體現在它用什麽樣的工具,用什麽樣的方式來生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認為國力的競爭就是實體經濟的競爭,實體經濟的競爭最根本的體現在生產工具的裝備製造業的競爭。”
事實上,企業間尤其是大型企業間的競爭,不隻是企業層麵的競爭,也是國家整體工業製造實力的比拚。縱觀全球,世界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企業如美國卡特彼勒、德國霍克蒂夫等之所以能夠在市場上保持霸主地位,他們身後的國家無一不是裝備製造強國。
美國底特律是世界汽車工業之都,匯聚著世界汽車工業的尖端科技。當年,這裏誕生了世界第一條汽車生產流水線,福特的總部就設在這裏。現在,由中國製造的先進汽車衝壓生產線已在這裏安裝完畢,並於2012年5月投入使用,生產福特最暢銷的車型。然而,10多年前,中國生產汽車的主要裝備還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不僅如此,福特將新安裝的中國設備與德國設備進行對比測試後發現,中國設備生產的衝壓件比德國的質量要好,而且這條生產線兩天就能完成德國生產線一個月的產量。中國製造的設備得到了福特的認可,他們決定再向中國增加一條生產線的訂單。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裝備製造業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而且突破了眾多技術難關。從2009年開始,中國裝備製造總產值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並占據著不少的國際市場,但中國還遠遠不是裝備製造強國。
那麽,達到什麽標準才算是真正的裝備製造強國呢?對此,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給出了答案:“我想有三個標誌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製造業強國。第一,掌握核心技術,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能夠在世界同行之間起到引領、帶動整個產業鏈發展的作用;第二,有一批在國際上能夠叫得響的裝備製造跨國公司,我們一提起GE來,那很強,要有中國的GE;第三,在國際裝備市場上,我們應該占有一席之地。我想這三個標誌如果做到了,我們就成為了一個製造業的強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