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變、社會公平、可持續發展、大國關係、金磚國家前景……新年伊始,不少智囊機構、專家學者熱議紛紛。各路思想菁英在忙於叩問求解之際發現,不少全球熱點均與中國相關,與之對應的中國策略正為破解相關難題指引方向。
過去一年,中國決策者根據自身國情,結合後危機時代的世界格局變化,有針對性地著手解決相關問題,不少決策表現出鮮明的前瞻性和國際視野,成為積極適應世界之變的生動例證。
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布報告,將“長期貧富差距”列為未來10年最可能造成嚴重全球性危害的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日前表示,經濟活動果實在眾多國家未得到廣泛分享,這不利於世界和平和可持續發展。
履新伊始,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就釋放了“要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強烈信號。過去一年,中國務實推進在異地高考方案、新農保全麵實施、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增加社區醫療服務投入、改造棚戶區、醞釀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多個領域的改革。
對此,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中國項目主管白樂明認為,中國政府利用經濟運行良好的有利條件,加大促進社會公平的改革力度。相關改革思路和行動有利於改善社會經濟的韌性,具有長遠眼光。
圍繞“可持續發展”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馬凱碩指出,經濟快速增長增加了資源和環境壓力,人類有必要通過提倡“循環經濟”等方式解決這一問題。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中國一年來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出了全麵、多樣、針對性強的改革方案。
中國矢誌不渝地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從資源密集型轉向技術、服務密集型轉變,從出口、投資帶動型向內需、創新拉動型轉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發布和落實“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全力確保糧食安全,力圖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對此,世界經濟論壇中國區執行董事施力偉表示,一係列新政策表明,中國不僅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領軍者,也有望成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領軍者,從而為全人類的長遠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一些國際戰略家指出,在全球範圍內國際商業和政治摩擦加劇,全球治理機構陷入發展僵局等可能影響全球化進程及其效果,甚至可能升級成為大國矛盾。然而,中國領導人的一係列改革決策及其初步成效表明,中國正成為促進國際合作和優化全球化效果的有益變量。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今後行政改革、金融改革和財政改革等會為中國開辟新的增長源,中國經濟前景依然可觀。而這在經濟普遍減速的金磚國家中是難能可貴的。
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指出,去年中國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表明中國經濟結構正發生優化升級。這利好全球經濟再平衡,有助於緩解國際貿易摩擦。
針對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戰略倡議,中國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認為,相關經濟外交戰略有利於放大中國改革紅利的溢出效應,為後危機時代的國際經濟合作提供急需的資本、技術等要素,這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新的全球戰略平衡,從根本上增益世界和平。
變與不變是相對的。當前,在世界變革的大潮中,各國圍繞新科技、新經濟、新產業高地的國際競爭依舊激烈,主要經濟體試圖促進、利用乃至主導經濟全球化的傾向並未逆轉,主要經濟體彼此依賴的現狀沒有改變。
在此背景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不斷推出務實改革策略和行動,這既有助於培育新的國家競爭優勢,也為破解全球性新老問題貢獻了東方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