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新辦1月22日舉行的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主任、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解讀了1月19日正式對外發布的2014年中央“一號文”,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麵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幹意見》,強調要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他強調,國家對農機的補助政策應更加具有針對性,避免跑冒滴漏。同時,要改變大馬力農機裝備基本依賴進口的局麵。
陳錫文對農機裝備的支撐作用給予充分肯定。他說,最近十年來是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非常快、取得效益非常明顯的一個時期。根據農業部門的統計,去年在耕地、品種和收獲三大環節上,中國農業機械化綜合利用水平達到了59%。很明顯,農業機械化的推進,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也使整個農業效率有了明顯的增加。
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綜合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說明它非常受農民的歡迎。今後,如果農業機械化發展得好,機械可以大量替代農村勞動力。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中國農機市場非常大,應該注意向兩端發展。
陳錫文表示,從作業機械來講,大功率、大馬力的機械,國產裝備供給不足,基本上依賴進口,所以要向“大”的方麵發展。另一方麵,除了東北、華北這些大平原之外,還有很多小塊土地是梯田,這些地方又需要發展小型的機動靈活的機械,這方麵發展也不夠。而且,農業的分工分業還在不斷擴展,除了農田用機械之外,還需要其他方麵的,比如養殖用機械、畜牧用機械等,市場非常大。
對此,陳錫文建議,“要推出適銷對路的機械。另外,要使國家對農機的補助政策更加有針對性,避免跑冒滴漏,這樣才能促使中國的農機產業有更好的發展,市場能夠更加完善,農民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表示,今後,要推進大田作物,主要是以糧食為主,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其中,有幾個薄弱環節今後要加強,一個是機插秧,這個環節非常薄弱,今後還要突出。另一個是棉花的機采棉這個環節很薄弱。此外,糖料收獲目前也基本靠人工,勞動強度非常大。這些方麵,都要繼續加大農機裝備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