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更看重“海外投資”這一方式,商務部人士表示:從時間周期看,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很難在短期內有所緩解。所以要積極主動地創造外需,加快中國產業資本“走出去”,積極推進“產能輸出”戰略,不僅可以緩解內部供需矛盾,也必將為中國的全球化發展帶來更大收益。“下一步,海外投資的總體方向會走向備案製,會分類別、分企業性質來處理。不過敏感地區和行業仍不會完全放開。”
工信部也正在組織研究建立鼓勵企業“走出去”的產業投資基金,一旦成型,其規模將達千億。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專家分析:“工信部提出了‘四個一批’,即,‘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從目前情況看,四個一批對於化解產能過剩確實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通過走出去轉移產能仍存在較大空間。”企業走出去是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渠道。
專家認為,在走向備案製的這個過程中應該避免通過其他渠道增加新的審批,事實上“審批取消和下放”2001年就開始了,十幾年過去,真的下放了幾百項,但新增的也不少。
怎麽看“產能過剩”?
中國曾出現過兩次“產能過剩”,分別是1996~1999年和2005年前後,大家普遍認為,與前兩次“產能過剩”不同的是,本輪“產能過剩”是重工業部門的普遍過剩。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中國主要產能過剩行業有:鋼鐵21%、汽車12%、水泥28%、電解鋁35%、不鏽鋼60%、農藥60%、光伏95%、玻璃93%。
專家認為,產能過剩是一個宏觀概念,與之相對應的是“需求不足”,產能過剩與潛在的經濟增長率是相互對應的。人為地測算往往出現偏差,應該更大限度地發揮市場自身的調節作用。事實上,“產能過剩”並非中國獨有,當年,美國馬歇爾計劃和日本製造業產能輸出正是依靠產能釋放,保持了美日經濟係統的平衡。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讓市場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由於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發展階段,政府有關部門經常是低估了實際消耗量的。
2002年4月,《關於製止電解鋁行業重複建設勢頭的意見》預測2005年電解鋁年需求量550萬噸相比,過剩了130萬噸。而實際情況是2005年中國電解鋁產量是781萬噸,消費量774.85萬噸。
2003年11月,《關於製止鋼鐵行業盲目投資的若幹意見》預計到2005年底將形成3.3億噸鋼鐵生產能力,大大超過2005年市場預期需求。實際情況時,2005年鋼鐵產量3.5億噸,消費量為3.4億噸,產能4.3億噸。檢測結果顯示:對兩年後產能預測值比實際消費量低3%。
2005年11月,《關於製止銅冶煉行業盲目投資若幹意見的通知》同樣存在“嚴重低估”的情況。
當然,與以往不同,這一次中國經濟正在減速換擋,主動調整經濟結構,本輪產能過剩很難單純依靠持續的高增長而化解。但這隻是一半。專家認為:“另外一半是我們怎麽看,
這實際上是中國主動尋求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的一種戰略,所以對於產能過剩的問題不應該特別擔心。”
另一個方麵,從全球看,由於不同國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差別巨大,某些行業的產能在一國可能顯著過剩,但從某一國際區域來看並不過剩。比如,中國2009年產磷肥1386萬噸,過剩無疑,但由於越南、菲律賓等國缺乏磷礦資源,而中國出口又存在成本優勢,若將中國及東南亞、南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磷肥產能並無過剩。
專家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全球經濟正在複蘇的進程中,關鍵是外需一旦好轉之後,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如果準備充分,實際上外麵吸收產能的空間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