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西安上市公司博通股份的一份關於終止重大資產重組的公告,宣布了經曆了8個多月的陝汽集團借殼上市步伐暫時停止。
關於陝汽集團的借道上市,行業內及相關媒體上已經傳播分析得不少,如核心要素之一的陝汽集團最為重要的資產——陝重汽的最大股東仍然是濰柴動力,陝西省如何從濰柴手中重新奪回對陝重汽的控製權,似乎成為未來陝汽集團能否上市並繼續發展的關鍵要素。
其實,分析陝汽集團在最後一刻止步借殼上市這一過程能夠發現,對於上市及未來的規劃基本上是陝西省政府相關部門背後操刀,陝汽集團與陝重汽基本上是擺出一副政府說了算、完全聽從上級安排的架式。從陝西省政府的層麵來看,做強本省汽車工業當然離不開陝汽集團這一塊最大的資本,處心積慮地著急上市以推動陝西汽車工業快速發展步伐的心情當然可以理解。但是從市場與資本層麵來看,企業間的並購重組一定要符合市場經濟與資本運作規律,這也許才是陝汽集團上市最為艱難的阻礙。
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證券市場人士時,他向記者指出,在當前市場不甚景氣的大環境下,濰柴方麵自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最近的煩心事也特別多,在這種情況下濰柴方麵當然不願意在以發動機為主的主業之外再節外生枝,因此在大股東濰柴動力不同意的情況下陝西方麵是沒有辦法完成重組事項的。
盡管對濰柴動力掌控陝重汽之後的發展陝西省政府相關部門並不滿意,但是想當初從陝重汽被湘火炬收購,到濰柴收購湘火炬後接盤成為新的大股東,恰恰都是在陝重汽最為艱難的時候。如果陝西省政府當時有所考慮,是不會落到現在的地步的。當然,其中最為關鍵的要素還是有沒有錢的問題。時過境遷,經過前幾年火爆的重卡市場逐漸豐滿起來的陝重汽,到了收獲季節當然要成為濰柴集團內最為重要的棋子之一,否則多年前濰柴與中國重汽決裂所造成的損失更加無法彌補。
其實對於國內企業間的兼並重組,曆來存在著不符合市場運作的種種所謂“中國現象”。例如,盡管濰柴作為陝重汽和法士特等相關陝西省企業的最大股東,但是在重大生產經營決策以及人事安排上濰柴並沒能體現出大股東應有的地位。如果濰柴說話真正算數的話,作為全功率柴油機覆蓋的濰柴集團內部,怎麽會輕易蹦出一個康明斯的身影來?
這一點與本報記者在德國采訪一家著名零部件企業時的情形完全不同。在去年底剛剛被一家國際投資機構入股的這家德國企業,由於大股東的變更,其企業經營決策立即交由新的大股東處理。包括這家企業原始創始人在內的公司上上下下沒有任何異常反應,公司的生產經營照常如初。
就相關問題記者采訪汽車市場分析專家賈新光時,他向記者指出,國內汽車相關廠商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主業是什麽,這樣才能在兼並重組之後顯示出應有的融合效果。像以往某個乘用車企業那樣從國外買回白車身,再配上相應的發動機與變速器就能造車的階段已經過去了。事實也證明,這樣的企業也不可能在市場上真正發展起來。
回到市場本身,國內汽車市場已經陸續出現一些在汽車產業內跨業並購相關企業的案例。從未來的發展看,即使介入的是SUV等當下市場熱門產品,但由於出身導致的產品自身的品質,也未必見得能有多好的市場機會,更何況由政府部門幹預強扭在一起的企業。
陝汽集團暫停上市運作未必是一件壞事,它需要相關部門靜下心來仔細研究一下市場這盤菜的做法。對於想擺平一個已經對資本市場運作熟稔的濰柴這件事,恐怕想談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陝西方麵拿出符合市場規律的真東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