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指出:“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和國際營銷網絡,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提升中國製造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鼓勵通信、鐵路、電站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
此言一出,整個中國裝備製造業為之沸騰,更給近兩年來陷入產能過剩尷尬境地的工程機械產業注入了巨大信心。全國人大代表、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認為,隨著政策的投入和行業波動期的結束,中國裝備製造業走出寒冬、迎來複蘇指日可待。
詹純新所在的中聯重科,多年來一直肩負“不是在中國爭地位,而是為中國爭地位”的“國家隊使命”,從一個內陸小公司成長為國際工程機械領先企業,由科技含量不高的“中國製造”走向高技術、高品質的“中國智造”。
盡管已穩坐中國工程機械領軍人的寶座,中聯人卻從不固步自封,而是放眼於整個大裝備製造行業,以更強烈的使命感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詹純新鏗鏘發聲:“裝備製造業是一個大產業,要用市場推動裝備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中國裝備製造業整體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爬“坡”過“坎” 打通縱橫產業鏈
裝備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家是否強盛。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裝備製造業取得了驕人業績:總產值連續五年位居世界第一;汽車、發電設備、機床、船舶、收獲機械及拖拉機等主要裝備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蛟龍潛海、嫦娥登月以及迅猛發展的高鐵,標誌著我國高端裝備自主創新能力質的飛躍;以中聯、徐工、濰柴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掀起海外並購熱潮,引領我國裝備製造業產品技術市場品牌全麵升級。
但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國製造”,長期被認為是品質低下、價格低廉、勞動密集、科技含量不高的代名詞。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更是直言:“我們現在裝備製造業這些年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從規模上來說我們已經是一個裝備業的大國了,但是總體上來看,還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
作為裝備製造業的傑出代表,詹純新結合中聯重科的實踐經驗表示,目前中國裝備製造業主要麵臨“產業鏈縱向發展不均衡”和“產業鏈橫向資源不共享”兩大難題,這也製約了產業向高端轉型升級。
“麵臨轉型升級,裝備製造業要爬全球價值鏈高端的這個‘坡’,過核心技術的這道‘坎’。但我們在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都遇到了一些問題。”詹純新從“產業鏈縱向發展”的緯度分析了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現狀。他認為,雖然我國的裝備製造業已經誕生了一批規模上千億元,在全球有品牌、有地位、有話語權的龍頭企業,但為之配套的企業大多還是創業型、中小型企業,它們處於產業鏈底部,規模較小、技術較弱、裝備較差、沒有能力自我升級、難以支撐產業向高端突破;為主機配套的擁有關鍵技術的核心零部件,占有高附加值,但大多數卻要從歐美企業采購,成為了製約產業向高端升級的瓶頸。
“以工程機械為例,3家中國企業已進入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前十。但為之配套的國內企業數以千計,高端的液壓件、密封件、傳動件、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還大多依賴進口。”詹純新說,“要實現產業升級,就必須在產業鏈上實現均衡發展。一方麵要對中小配套企業的能力進行提升,重點培育一批強、精、專的中小企業;另一方麵要對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進行有效投入,填補產業鏈上的空白。”
在“產業鏈橫向發展”的緯度上,資源無法共享也是製約產業升級步伐的重要因素。詹純新舉例說:“比如,我們的航天工業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我們的農業機械在深翻、收割等方麵與世界高端農業機械卻還存在一定差距。”
詹純新認為這種問題的出現是因為缺乏對共性技術的聯合研發和成果共享。他分析說,“對大裝備製造業來說,材料、機械、電氣、液壓等學科都屬於行業共性技術。‘行不同,理同’,對這些共性技術進行基礎研究與延伸開發,能夠使大裝備製造的各分支行業共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