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5月上旬,非洲大地都在勁吹一股“中國風”。為非洲帶來這場“中國風”的正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天四國、百餘場活動,總理李克強的非洲之行,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引發輿論關注的,還有包括“蒙內高鐵”在內的中非六大合作工程。從高鐵到飛機,再到基礎設施建設,在中國麵臨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非洲對於中國經濟的承接作用正在持續凸顯。
顯然,三一早已抓住了這一機遇。從2002年第一台設備出口至非洲,到2013年底,超過6000台三一設備出現在非洲大地上,這預示著三一在非洲已初步完成戰略布局,其國際化步伐將進一步向縱深拓展。
數十億元的大生意
非洲,這塊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20.1%的大陸,不僅擁有豐富的資源,而且由於其工業化和城鎮化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注定了它必定成為各國工程機械企業一較高下之地。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非洲基建潮洶湧,可為非洲提供工程機械產品的,卻是清一色的歐美日韓企業。即使中國建築公司能拿到工程訂單,但囿於當時中國缺乏可與國際巨頭相抗衡的工程機械企業,這些中國建築公司往往不得不選用國外產品。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工程機械企業開始紮根發芽。特別是以三一為首的中國本土企業,將自主創新作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這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走向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礎。隨後發生的故事也印證了三一正確的戰略選擇。
在中國本土市場,崛起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漸次收複“失地”。雖然經曆了多次困難時期,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與國外巨頭的拉鋸戰,很快就結束了。代替“拉鋸戰”的,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步步為營的“包圍戰”。此役結束後,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徹底扭轉外資品牌獨大格局。
同時,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也“駕船出海”,尋找著新的市場亮點。很快,非洲這塊大陸,吸引了眾多前來“淘金”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
借助中國建築商的力量,中國工程機械產品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非洲嶄露頭角。不少中國建築公司在海外施工中嚐試使用國產設備,此後對國產設備的采用比例逐年提升,自2005年後,中國建築公司每年采購國產設備數量比例達50%,2010年提升到70%。甚至還有不少外國建築公司也開始青睞“中國製造”的工程機械產品。截至2013年底,三一在非洲銷售的產品金額達到數十億元。
埃塞俄比亞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讚塔斯法耶·伊爾馬·薩博認為,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進一步提升了非洲自身的發展能力。例如,埃塞俄比亞和非洲其他地區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長期影響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在這裏架橋修路,為埃塞俄比亞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也給中國企業開闊了新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