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之前,中聯公司按要求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其股權結構為:長沙建機院以實物資產出資,占股74.75%;同樣以實物資產出資的中標公司,占股23.77%;其他四家公司分別以50萬元現金入股,占股0.37%。
2000年10月12日,中聯重科登陸深交所,上市發行5000萬股A股,募集資金6.14億元。在1.5億股總股本中,國有股占股49.83%,其他股東占股50.17%。
據中聯重科內部人士介紹,當公司IPO通過的消息傳來時,詹純新把自己關在賓館房間裏大哭一場——創業八年,一朝上市,無論是對長沙建機院,還是一起創業的管理層與員工,他都能有所交代了。
A股的成功上市,中聯重科邁出了發展混合所有製的實質性一步。
“經曆股改後的中聯重科實現了良好的股權治理結構,但是依然存在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狀態。為了減少體製的束縛,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長沙建機院主動申請脫離建設部,歸屬湖南省地方。”孫昌軍告訴記者。
進入21世紀,湖南省政府將工程機械行業定為全省工業化的龍頭,決定進行產業整合。2002年,中聯重科邁出並購的步伐,整體並購了陷入困境的湖南機床廠。2003年,中聯重科在湖南省政府的協調下,並購了與其體量相當的浦沅集團,資產總量迅速倍增。
資料顯示,中聯重科並購浦沅集團在當時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最大的並購案。浦沅的起重機械業務僅次於江蘇徐工集團,在國內市場坐第二把交椅。但是,浦沅集團在經營效益上根本無法與中聯重科相提並論:雙方資產總額與銷售收入雖大體相當,但中聯重科的淨利潤是浦沅的近40倍。
2004年5月,在湖南省委副書記、副省長於幼軍的主持下,湖南省掀起了省屬國有企業改製的熱潮,給中聯重科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這場國企大改革分為三批:發展壯大一批,轉製搞活一批,關停破產一批。於幼軍召開現場辦公會,挨個親自審定30多家省屬國有企業的整體改革方案。長沙建機院屬於發展壯大的那一批,必須保持國有資產控股地位。
2004年11月,湖南省國企改革辦批準同意了長沙建機院改製的總體方案。
2005年5月,長沙建機院的股權結構變為:省國資委91.8%,管理層持股5.9%,省土地資本經營公司以土地作價占股2.3%。方案計劃在成功引入財務投資人後,再由省國資委轉讓32%的股權。
至此,長沙建機院完成了公司化改革。此後,湖南省要求長沙建機院按照分階段實施改製的原則加大引進財務投資者的力度,進一步深化產權製度改革。
2006年3月,湖南省國資委下發文件,同意長沙建機院“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的改製實施方案;要求確保引進一家或兩家財務投資者,財務投資者所持比例合計不低於8%,管理層和員工可依法受讓省屬國有股權,持股比例不高於30%;同意長沙建機院實施資產重組、整體上市。當月,湖南省國資委將其91.8%股權中的32.1%掛牌轉讓(其中24.1%是兌現管理層30%股權激勵的拖欠部分),轉讓後還剩餘59.7%的股權。
此番股權轉讓後,長沙建機院的股權結構變為:省國資委持股59.7%,公司管理層持股30%,弘毅投資持股8%,省土地經營公司持股2.3%。
2007年,長沙建機院向中聯重科出售了與其主業相關的經營性資產,實現了中聯重科的整體上市。2008年,長沙建機院作為母公司完成了工商注銷手續。2009年3月,長沙建機院所持41.86%的中聯重科股票,由其股東按持股比例承繼,其中湖南省國資委直接持有24.99%,管理團隊及骨幹員工12.56%,弘毅投資12.36%,其他股東50.09%。至此,中聯重科形成了一個全開放的公眾公司。
“在這場‘老子’變‘兒子’的改製過程中,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股權進一步分散,管理層得到了相應的激勵,公司的活力進一步顯現。”孫昌軍頗為幽默地說道。
隨著公司完成整體上市,日益強大起來的中聯重科在董事長詹純新的帶領下,已經不再滿足於國內市場的發展,開始尋求國際化發展之路——謀求香港上市。
2010年12月,中聯重科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以每股14.98港元發行8.69億股H股,並且於2011年1月5日全額行使1.3億股H股的超額配售權,首次公開發行H股10億股,募集資金總額150億港元。
由此,中聯重科的股權結構再次發生了變化:湖南省國資委變為第一大股東,持股16.77%,香港中央結算公司持股16.48%,管理團隊及骨幹員工持股8.50%,弘毅投資持股10.96%,其他股東持股47.29%。通過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中聯重科的混合所有製股權結構更趨多元化。
改革需要良好輿論環境
“改製以來,中聯重科就一直背負著‘國有資產流失’的罵名,一些媒體也不負責任地憑空指責。能夠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和了解情況的負責任的媒體不多。這種惡劣的輿論環境,是我們混合所有製改革過程中遭遇的最大阻力。”孫昌軍對記者感歎道,“混合所有製改革需要相關部門乃至全社會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以利於企業管理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企業的發展建設中去,為國有資產的增值和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記者在百度中搜索“中聯重科”“國有資產流失”等字眼時,顯示出129000多條相關報道。資料顯示,2012年,就有多家財經媒體撰文質疑中聯重科宣布掛牌出售旗下最為優質的資產——長沙中聯環衛機械有限公司80%的股份,認為可能涉嫌國有資產流失。
媒體的質疑讓中聯重科高層倍感壓力。“如果管理層隻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何必去承受這些指責?憑著他們的能力,在哪不能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孫昌軍說,“股權的適當激勵隻不過是對管理層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一種認可。”
除了媒體的指責外,還有一些人就“中聯重科改製涉嫌國有資產流失”多次向相關部門進行舉報。對此,湖南省紀委做過兩次調查,但是最終認定改革並無問題。
“當年,為了避免落人口實,減少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不必要的阻力,中聯重科許多改革措施和方案都不得不放緩了實施腳步,深怕被人抓住‘小辮子’不放。”孫昌軍笑著告訴記者,“現在人們可以放心‘混合’了。有了國家大環境的支持與推動,相信其他企業的改革會輕鬆許多。”(本文來自《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