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擺地攤,今成亞洲500強解讀中聯重科22年增長18萬倍的DNA
中聯重科22年後多次參加國際盛展,圖為整體亮相德國寶馬展。
中聯重科第一次參加國內行業展會“擺地攤”。
意總統納波利塔諾(左一)為中聯重科詹純新頒發“萊昂納多國際獎”,這是中國企業家首次獲該國際獎項。
通訊員王慶欽 攝
以一款混凝土泵車,成就一家工程機械企業,由此拉開一個工程機械行業的新時代。
2014年9月,正值中聯重科建企22周年時,“亞洲品牌500強”榜單新鮮出爐,中聯重科與三星、索尼、豐田等眾多世界知名品牌一同位列其中,排名第128位。
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唯一上榜企業,中聯重科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其品牌價值。這家創立22年的企業,從起步之初借款50萬元,至今身家增長至900億元,增幅18萬倍,“蝶變”不足以形容變化的翻天覆地。
在這22年裏,中聯重科通過“自主創新、跨界擴張、全麵領跑”的一次次跨越,實現了從一個工程機械產業向一個中聯重科時代的躍遷。
■記者黃利飛 李慶鋼
【艱難起步】
創業之初無人知曉
中聯重科,22年前脫胎於科研院所。
回想起創辦企業時的初衷,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說:“當時中央提出‘企業是我國科研開發投入的主體’,這句話讓我深受啟發,堅定了我走產業化路子的決心。”
公司剛成立時,包括詹純新在內,隻有8個人、一台舊台鑽、一個車間角落、幾把榔頭和扳手。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製造出了中聯的第一代產品——HBT40混凝土輸送泵。
也正是這幾個人,把這台竭盡所能設計製作出的產品,送去參加國內行業展會。那個時候,幾乎還沒有人知道中聯,所以詹純新帶領工程師和技術員團隊,帶著這台竭盡所能設計製作出的第一台產品在展會上,隻能以“擺地攤”的方式展出。
盡管如此,中聯的創業者依然以視產品如珍寶的虔誠,以萬般的細心和自信,將展品裝車、卸貨,守攤推介。
負責運送的貨車司機,見此情景,頗為感慨地對詹純新董事長說了一句話:我相信,你們這家企業一定能走得更遠。
【市場破局】
產品暢銷嶄露頭角
22年前,作為汽車起重機專家,詹純新本是搞汽車吊的,但他卻不顧建機院負責研究混凝土輸送泵的第二研究室全體的抵製,選中了混凝土輸送泵作為中聯的第一個產品。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明智而有遠見的選擇。彼時,中國大地正掀起建設高潮,而市場上的混凝土泵95%是國外產品。
1993年,當中聯的混凝土泵出來後,很快便被搶購一空,當年公司實現產值400萬元、利稅230萬元。
由於第一代產品不盡完善,已售出的10台泵車出現了故障,在公司的諸多員工認為這是正常現象,都說“誰能保證產品質量100%合格?”時,詹純新立即決定:“停產!不再做,不再賣,靜下心來搞第二代產品。”
同年7月,中聯成功研製出第二代砼泵,至年底,公司不僅賣出了45台設備,並免費換回前期銷出的10台,實現了1100萬元的淨利潤。
此後的事實證明,此舉對中聯重科的品牌塑造和公司後來的發展,毫無疑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聯重科強行追回存在質量問題的混凝土泵車,力推“質量即是生命”生產理念的佳話廣為流傳開來之時,中聯重科也開始步入快速的發展道路。
【國內領先】
A股上市天下聞名
2000年10月12日,中聯重科在深交所上市。
正如抗戰打了八年,中聯重科從創業到上市,也正好是八年。自此之後,中聯重科有了豐厚的資金儲備,開始走向更大的舞台,與行業巨頭一較長短。
還記得公司IPO通過審查的消息傳來時,為此折騰得疲憊不堪的詹純新,一時難抑激動的心情,竟把自己關在酒店裏哭了半天。
上市之路的艱辛,有誰比他知道得更多?1996年萌生上市念頭,等待兩年沒等來指標,1998年費盡力氣麵見部長爭取到指標,卻又在1999年遭遇中國股市取消職工內部股的新規,隻好重新編製建立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最後終於得到證監會首肯。
2005年至2006年間,中聯重科實行改製,確立了以“專業化、股份化、國際化”為方向的“裂變聚變”發展戰略,將原有管理方式“打碎了重捏”;而隨著長沙建機院向中聯重科出售了與其主業相關的經營性資產,並且將所持股票轉給湖南國資委、弘毅投資等股東,中聯重科成為一個全開放的公眾公司。
“在改製過程中,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股權進一步分散,管理層得到了相應的激勵,公司的活力進一步顯現。”公司副總裁孫昌軍如是說。
很快,在登陸A股十年之際,即2010年12月23日,中聯重科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為湖南首家“A+H”股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自上市以來,中聯重科一直堅持並重視與投資者分享發展成果,連續14年實施現金派息,累計現金派息75.49億元,位居工程機械行業榜首。
【海外揚名】跨國並購揚名立萬
從2001年開始,中聯重科相繼並購英國保路捷公司、浦沅集團、陝西新黃工、意大利CIFA、德國M-TEC、荷蘭RAXTAR等企業。
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便是2008年9月28日,中聯重科以現金收購的方式完成對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機械製造商CIFA,一躍成為世界混凝土機械領軍企業,並利用CIFA的技術,很快研發出世界最長臂架的混凝土泵車。
由於並購剛好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前,有人認為中聯重科出了高價、吃了虧、不劃算,如果能趕在金融危機之後並購可以省一大筆錢。
詹純新不止一次地講述自己的觀點,他最看重的是企業戰略的部署,而不是一時得失。正是在恰當的時機並購了CIFA公司,中聯重科才能夠在諸多國際並購案例中,留下改變了世界混凝土機械市場格局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作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技術積累數量第一位的企業,比如擁有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全球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全球最長碳纖維混凝土泵車……中聯重科除了主導和參與製定逾300餘項工程機械國家和行業標準外,還代表國家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出多項國際標準提案並被采納。
“不在中國爭地位,要為中國爭地位。”這是一家科研院所改製而來的跨國企業,對於肩上“使命”的一種自我期許。
【轉型升級】
產業變遷,推多元板塊
通過先後整合十餘個世界及行業知名品牌,中聯重科催生出了多元文化融合與共生的獨特品位,形成紮根湖南、枝繁中國、花開海外的獨特生態結構,成為行業抵禦風險領軍企業的佼佼者。
盡管如此,在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高速增長的時代已一去不返進入行業調整期時,中聯重科堅守主業,不為有損長遠發展的短期收益誘惑,在實現泵車、塔機等產品和經營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從客戶需求入手,利用技術和資本優勢,推出農業機械、環衛機械、重型卡車和金融服務新業務板塊。
如此這般,被業內高度評價為:“打造出了一個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的中國裝備製造品牌升級版。”
而今,隨著中聯重科聯合弘毅投資並購奇瑞重工,公司拓展農業機械業務板塊的戰略現已正式落地,農業機械將成為繼工程機械、環境產業之後,公司的又一戰略增長勁旅和業務亮點。“我國農機行業的格局將被重塑”的業內評價不絕於耳。
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動作接二連三,緊湊有序;怪不得,詹純新會自信滿滿地說:其實春天與冬天是相對的,地球上有的人在過冬天,而有的人卻在過夏天。行業也是如此。
記者手記
核裂變中的中聯重科
22年,18萬倍,中聯重科的品牌增值速度,猶如一場核裂變反應,釋放出的能量大得令人瞠目結舌。
通過這樣核裂變式的增長,中聯重科創造了工程機械行業的神話,也正是擁有中聯重科這樣的企業,湖南的產業發展才有了與全球企業一較高下的底氣。
22歲,正是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年齡,中聯重科在曆經了創業的篳路藍縷、拓土的百戰艱難、跨國的雄心萬丈、轉型的大刀闊斧,也完成了一個立誌百年的企業所必修的課程。如今,仍然在不斷刷新紀錄、不斷創新的中聯重科,邁過建企22年,依然以核裂變式的高速,隆隆向前,為湖南、為中國在裝備製造業創造新的神話。(本文來自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