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李先生。您能簡述一下貴公司生產哪些再製造零部件嗎?貴公司的生產戰略是怎樣的?
卡特彼勒是世界再製造產業的領導者。我們的再製造產品集中於我們自己製造的產品,例如機器和動力係統,但我們僅限於為這些機器和動力係統提供再製造零部件,而不是再製造整台機器。因此,我們所談論的再製造並不是從整機層麵來講,而是從零部件層麵講的,比如液壓裝置、發動機、發動機配件、傳動係產品等。
因此,首先我們關注的是我們自己製造的產品。其次,我們也替汽車領域的整車廠商再製造部分產品,但這不是我們的主要業務。同時,我們也為鐵路機車行業生產某些“機車產品”,並為卡特彼勒旗下的“索拉透平”提供再製造產品。
說到生產戰略,有兩件事非常重要:第一,再製造仍然是屬於製造業的範疇,因此必須具備一定的規模。考慮到再製造的本質及其複雜性,如何經營再製造業務和達到低成本和高品質,是再製造業所麵臨的挑戰。我們的戰略就是提高經營效率,創造更多價值。第二,對再製造而言,如何使用更多的二手部件,就是說如何恢複更多組件以確保我們能盡可能多的利用這些二手部件。
您能介紹下貴公司的舊件回收渠道,銷售網絡及產品推廣手段嗎?
說到渠道,我們為卡特彼勒再製造、索拉透平、機車行業等幾個細分市場服務。這裏有些是直接銷售,有些是通過經銷商,但大部分業務還是通過經銷商。目前我們采用“一對一”的交換模式,這就是說經銷商或客戶購買一個零件或者再製造部件,然後把舊件返還給我們。這是我們所采用的業務模式。經銷商在此扮演了兩個角色,一個是他們可以向最終用戶銷售再製造零部件,另一個是他們也可以在給最終用戶修理發動機或機器設備時在自己的車間使用再製造零部件。
關於產品推廣,再製造產品確實不僅成本低廉,並且能夠提供與新品相同的質量。我們對客戶和經銷商進行引導教育,告訴他們再製造產品是如何與新品具有等同質量且成本更低的。再製造能夠幫助客戶和經銷商大大減少購置和運營成本。同時我們還為再製造產品提供與新品相同的質保服務。另外,從產品質量角度考慮,我們也對每個組件和部件進行檢測,就像我們檢測新品一樣,以確保它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參數能夠滿足卡特彼勒新零部件的技術指標。我們在提高客戶對再製造的認知度方麵做了大量的教育引導工作。
就再製造對客戶進行教育引導的過程中,有麵臨任何困難嗎?是否有遇到任何的偏見或成見呢?
再製造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所以我們麵臨很多的挑戰。客戶,甚至經銷商會說“再製造?從沒聽說過”。我們是一切從零起步,不斷告訴客戶和經銷商再製造的定義,並展示再製造給他們帶來的獲益。我們付出了大量時間來教育客戶、社會和經銷商。同樣地,通過像今天這樣的采訪,我們希望能讓社會對再製造有更好的理解。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再製造相對還比較陌生。盡管在美國它已有40年的曆史,並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在美國也還是有很多人並不了解再製造。
貴公司在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再製造業務有何聯係?
目前,卡特彼勒已經把再製造帶入到中國市場。我們在上海工廠的宗旨是服務中國本土以及亞太地區的客戶。這個工廠供應零部件給部分在中國已生產的產品以更好地支持本地區市場。我們也依賴於其他國家的工廠提供某些產品。澳大利亞對再製造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這為我們在這一區域和中國的工廠創造了業務機會。
上海工廠不僅為經銷商和客戶生產發動機零部件,同時也將這些產品運往海外的發動機再製造工廠。這是我們的中國再製造業務與全球業務之間的又一聯係。
我們製造的產品越多,我們的客戶就能夠得到更多的便利,特別是對中國客戶而言。事實上,我們與中國大型國有企業之間有許多業務往來。他們擁有非常專業的工程團隊,真正了解再製造,使用再製造,認同再製造的高品質。再製造幫助他們顯著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並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我們相信,中國終將在發展中國家內引領再製造行業的發展,再製造產品將可以暢通無阻地在每一個市場銷售。我們在中國上海的工廠可以助力提升人們對再製造的認知。當再製造產品可以銷往世界各地,這對所有參與方來說都雙贏的局麵。
您能舉例描述一下汽車再製造與工程機械再製造之間的差異嗎?
汽車行業是以一般消費者為基礎,而工程機械的客戶是企業和專業客戶。這是兩者之間很大的區別。在歐美市場上,汽車和工程機械再製造產業都更為成熟,市場也很大。但是在中國,這兩個行業尚未成熟,采礦設備再製造可能相對成熟一些。另外一個區別是,汽車行業中有許多第三方再製造商為整車廠商提供再製造產品,但是在工程機械和采礦領域,整機廠商都是自己再製造發動機和其他零部件。
我們剛才也談到了這個問題,您能比較一下美國和亞洲市場對待再製造的態度嗎?亞洲市場上的這種態度是否正在發生變化?
說到亞洲市場,澳大利亞比較特別,它的產業發展像美國一樣非常成熟,所以我們可以暫且撇開不談。在亞洲地區,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再製造產業才剛剛開始。人們剛開始使用再製造產品,還在觀望其質量並樹立對再製造的信心。與之相比,美國已經使用再製造產品多年,其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然而,市場不成熟恰恰也意味著在亞洲發展中國家有很多發展機會。比如在中國,對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加的關注激發了對再製造的需求。隨著消費者和政府對再製造獲益的理解,我相信未來將湧現更多市場機會。
今年年初,卡特彼勒將可持續發展,加入“正直、團隊、卓越和承諾”公司的核心價值。這也是作為一家企業的一個實實在在的承諾,詮釋了我們如何致力於去為我們的客戶和社會服務。
我們之前談到,在中國市場,必須對客戶和經銷商進行教育引導,除此之外,貴公司在中國發展再製造業時還麵臨過什麽其他挑戰嗎?又是如何解決的?
這些挑戰並不是中國市場所獨有的。在大部分國家,客戶可以自由選擇再製造商品,通常是最終用戶購買和使用,卡特彼勒也很容易從客戶手中回收舊件。然而,在中國和其它一些發展中國家,我們確實麵臨不少這方麵的挑戰。認知度是關鍵問題。由於不同產業之間對再製造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許多國家沒有對再製造的統一定義,這導致在這些國家存在著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例如,在整機水平,有些公司會說整個輪式裝載機是再製造的,但它不是。再製造產品主要指發動機、發動機零部件、液壓元件、傳動產品等,但不是整機。當前,我們正致力於給出一個全球通用的再製造定義,這也是美國建立了再製造產業委員會,以及我們與Nabil Nasr博士及其他中國、德國的教授們一起工作的原因,就是為了推出一個清晰的再製造概念,易於為人們理解接受。這正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
您能介紹下您自己嗎?您當初是如何進入再製造行業的?最初吸引您的是什麽?
我身兼兩職:一個是負責全球礦采再製造,包括在美國的設施,以及服務全球客戶,包括澳大利亞、印度和智利國家的客戶。另一個是亞太地區的再製造,涵蓋了采礦、石油、小型建設等所有行業。我熱愛這個行業,它令人驚訝並極具潛力。每天我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團隊和我的努力對社會可持續性以及公司所作出了貢獻,同時也幫助用戶獲得更多利潤。我們也樂於迎接挑戰,願意花時間在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等諸多國家與各行各業的人們一起普及再製造的概念。
過往,我們對事物的描述隻有新舊兩個範疇。但我認為是時間重新考慮這一思維方式,並開始可循環產品,如再製造、翻新改造和循環利用。這些都是容量巨大的產業,並日趨龐大。這是非常具有挑戰的工作,我樂在其中。(本文來自都賽再製造產業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