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宣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安徽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中聯重科旗下中聯智慧農業峨橋示範基地。來自中央和省直的30餘家媒體的記者圍繞數字鄉村、智慧農業等主題蹲點采訪、調查研究。通過邊采邊發,融媒傳播的形式,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地展開報道。
位於峨橋鎮的這片基地,此前曆經了七年的改造,現已建成數字化高標準的新型農田。基地的總麵積達2043畝,裏麵設有科研區、示範區和生產區,水稻是主要的種植作物。
中聯智慧農業峨橋示範基地中的觀測台
“傳統農業是老百姓靠著種植經驗來種地,智慧農業靠的是數字和數據說話。”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福表示,作為無人農場的試驗點之一,中聯智慧農業峨橋示範基地中配套了智能灌溉設備、田間物聯網監測設備,用於開展農場遠程監測數據等工作。
中聯峨橋智慧農業示範基地的自動灌溉設備
在來到稻田之前,采訪團一行實地參觀了設於附近的農場管理中心。在中心展示的監測大屏上,通過可視化技術,選種、育秧、施肥等各個重要環節的關鍵數據一目了然,智能灌溉、長勢監測和病蟲草害預警等功能也可以借助監測數據實現。
中聯峨橋智慧農業示範基地的數字化管理
智慧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與地方在政策層麵的支持。蕪湖市農業技術中心副主任宋衛兵提到,因南北方種植環境不同,當地還推廣了“油稻模式”,即在部分區域既種植水稻,也結合季節變化因地製宜種植油菜,政府對此提供了專項資金,“國家有補貼,一百五十塊錢一畝”。
“根據種植作物等因素的不同,部分智慧農田畝均可以節省成本108元,提升14.3%的產量。”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農業研究院院長助理籍延寶表示,經過專業測算,結合各項技術,相較於傳統農業,智慧農業能夠有效地“節本節肥節藥”,並在推動科學決策、提升農機效率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等多個方麵,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中宣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一行通過本次中聯智慧農業峨橋基地實地探訪,深入了解了中聯重科在智慧農業、智能農機的實踐探索,以及助力智慧“蕪湖大米”產業的階段性成果,感受智慧農業給鄉村帶來不一樣的豐收。
安徽電視台記者王耀濤:“通過中聯智慧農業峨橋示範基地的展示,我們看到蕪湖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水平顯著,智慧農業讓‘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盡情綻放。”
2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以《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苦練內功、求新求變——錨定自主創新 推進產業升級》為題,報道中聯重科立足自主創新。
元宵喜樂 歲歲長安華燈逢元夜,今宵共團圓中聯重科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喜樂常相伴,家和萬事昌邀您闖關猜燈謎,好禮已就位猜燈謎 贏好禮參。
2月9日下午,秦山核電的秦山第二核電廠2號機組發電機定子首次采用廠房開頂吊裝方式,成功更換就位,這也是全國核電廠中第一次更換發電機定。
2月10日,《科技日報》頭版以《科創之筆描繪智造新藍圖——走進全球首個挖掘機全流程智能製造基地》為題,報道春節期間記者實地探班中聯重。
2月7日上午,湖南省2025年十大技術攻關項目集中啟動儀式在長沙舉行。作為人機環境物流機器人項目的實施單位,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