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中國鐵建全係統紮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聚焦改革重點難點,出台了一係列有力舉措,進行了許多有效探索。中國鐵建微信公眾號推出《改革微觀察》專題欄目,深度挖掘相關單位改革發展、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等方麵的鮮活經驗和典型做法,供全係統學習借鑒。今天,一起來看鐵建重工如何用4年時間實現0.57米的跨越。
從直徑16.07米盾構機“京華號”,到直徑16.64米盾構機“江海號”,0.57米的躍升,是一家企業的自我突破,也是一個產業的自我超越,標誌著國產超大直徑盾構機產業化取得新突破。0.57米跨越的背後,有何玄機?
通江達海,“蛟龍”上新。2024年10月31日,最大開挖直徑達16.64米的“江海號”在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下線,這是我國迄今自主研製的最大直徑盾構機。2020年9月27日,上一代國產最大,開挖直徑16.07米的“京華號”盾構機同樣在鐵建重工下線。4年的時間,鐵建重工一舉刷新自己創下的紀錄。
我國自主研製最大直徑(16.64米)盾構機“江海號”在鐵建重工下線
國之重器,不止於大
2021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指出“最大直徑盾構機順利始發”。同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中,國產首台16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也成為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案例。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第243頁)2023年6月28日,“京華號” 完美出洞,助力我國最長盾構高速公路隧道首線貫通。“‘京華號’開了個好頭,16.07也成為鞭策我們持續攻堅克難、研製更大直徑盾構機的動力。”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鐵建重工大直徑盾構機項目組長、正高級工程師張帥坤驕傲又自豪。
“京華號”出洞國之重器、不止於大,超越16.07這個數字並不難,難的是設備各項功能數據的同步升級,以及與所用工程的完美適配。“直徑雖然隻增加了0.57米,但背後的困難與挑戰可不小。”鐵建重工掘進機研究設計院高級工程師範瑞強這樣描述“江海號”的研發之路。“江海號”服務的海太長江隧道是目前世界最長公路水下盾構隧道。在9315米超長距離獨頭掘進中,盾構機需要麵對75米的最大埋深、7.5巴的超高水壓,還有未知地質狀況和水汽腐蝕、砂石磨損等挑戰和考驗。比如,7.5巴高水壓相當於在指甲蓋這麽大的麵積上,要承受7.5公斤的壓力。如果設計不足,如此大的壓力可能造成盾殼變形,甚至把盾構機擊穿。
海太長江隧道示意圖重器為工程而存生,工程越難意味著重器升級的各項投入更大。在鐵建重工,始終保持研發投入占總營收比不低於7%,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比不低於30%。2024年1-10月,研發投入強度更是達到了9.44%。同時,鐵建重工還組建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業設計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十位一體”科技創新平台。
國之重器,不止於新
“江海號”在穿越長江及兩岸大堤時,沉降要求控製在1厘米之內,施工難度大。然而,盾構施工要穿越淤泥質粉質黏土、粉細砂複合地層等複雜地質帶。黏土和細砂混合在一起,加上淤泥,盾構機極易“糊刀盤”。
研製團隊“雙管齊下”,同時加大刀盤的衝刷力與開口率,配置高壓力、大流量的中心衝刷係統及刀盤結泥餅預警係統,有效判別和降低刀盤結泥餅風險,提高底部排渣效率。
研發人員在車間現場討論設計細節
“這次采用的新型管片連接構件智能拚裝係統也是國內首次使用。”範瑞強介紹。以前,盾構機管片拚裝主要采用螺栓連接,這次運用新型的楔塊構件,實現軸向擠壓、縱向拉緊,讓管片之間結合得更緊密,達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範瑞強說,看似一項很小的創新技術,在專門做機器人的企業都做不了的情況下,團隊想方設法,用了半年時間一遍又一遍做試驗、再改進,才終於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相比‘京華號’,‘江海號’應用更新的第四代同步注雙液漿技術,增加了檢測功能,可以同步觀測到注漿效果。”範瑞強表示。
據了解,“江海號”的製造僅用時10個月,但在前麵一年多時間裏,研製團隊對刀盤、刀具、主驅動、泥漿環流等關鍵部件進行技術儲備、專項研究,逐一解決各種難題,確保施工的高效與安全。而破局的研發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5歲。
在鐵建重工,“能者上”已經成為常態,通過完善科技管理機製,堅持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和團隊自組織模式,鼓勵前沿技術和基礎技術研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項目總師,實施研發人員與項目總設計師雙向選擇,激發創新活力,累計實施揭榜掛帥項目193項。
新血液、新重器,這裏正演繹著更多的“製造傳奇”……
國之重器,不止於全
作為中國鐵建工業製造板塊核心企業,這一年,鐵建重工牢牢抓住自主研發、創新驅動這一關鍵要素,紮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探索和打造未來產業,因地製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天上陽光熾烈,地表是一望無際的戈壁荒漠,地下400米的深處,一大片煤海正在開采作業。這是位於陝西榆林的小保當煤礦,年產達3300萬噸,是全球最大的煤礦。
在超40平方米的巷道作業麵上,鐵建重工研製的大斷麵快速掘錨智能成套裝備馬力全開,高效有序地開展“探-掘-支-運”全工序協同作業。
工效提升5倍,月進尺突破1750米,新產品一舉破解了以往煤礦開采設備“掘”和“錨”不同步的世界性難題,傳統采煤業正在被新質生產力徹底重塑。
國產首套超高巷道快速掘錨成套裝備
從盾構機、鑽爆法隧道裝備、鐵路道岔,到掘錨一體機、采棉打包機、高原空間站,2024年,鐵建重工積極參與“未來產業啟航行動”,高水平打造智能隧道工程裝備領域原創技術策源地;2024年4月正式獲批,牽頭礦山千米級全斷麵豎井掘進機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6月,在中國鐵建主持下,邀請係統內10家單位,圍繞“千米級豎井掘進機、新型儲能裝備”等戰新方向進行了研討布局。
鐵建重工地下工程裝備和軌道交通裝備“全家福”
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進入新領域。在這裏,重器升級不止,向“新”而躍,不斷探索打造未來產業,逐步向深部地下空間邁進,扛起大國重器使命擔當。
12月9日,鐵建重工黨委召開2024年理論學習中心組第15次集體學習會議,圍繞增強高質量發展本領,踐行正確政績觀主題進行交流研討。
為進一步提升鐵建重工宣傳品牌工作的專業性和實效性,12月5日至6日,鐵建重工組織舉辦2024年宣傳品牌工作培訓班,來自鐵建重工各單位各部門。
12月5日,鐵建重工舉行職工建言獻策 推動高質量發展表彰座談會暨頒獎活動。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鵬,黨委常委、副總經理。
4YZX型自走式鮮食(製種)玉米收獲機是鐵建重工融合多地區種植農藝、種植模式及收獲要求自主研發的農機神器。
2024年以來,中國鐵建全係統紮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聚焦改革重點難點,出台了一係列有力舉措,進行了許多有效探索。
11月26日,bauma CHINA 2024(上海寶馬工程機械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鐵建重工以大國重器提供商 美好生活建造者為主題,攜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