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再次提出“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的重大命题。其中着重提出,“要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中联重科(000157,股吧)作为国内科研院所改革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中联重科既是湖南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成果,也是全省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的重要示范。”在湖南工业化日益崛起的征途中,省委副书记梅克保不止一次这样说。
工业化先驱功勋
“湖广熟,天下足”。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湖南曾长期以农业大省著称,工业产值在三大产业的比重较低。如今,这个曾经以农业著称的中部省份,在多年工业化提升战略的指引下,正向新型工业化领域跨步迈进。
2011年,湖南省完成工业总产值6107.45亿元,总量规模跻身全国前十强。这其中,工程机械无疑是湖南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853.56亿元,占全国工程机械的1/3强,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中联重科显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1年,中联重科主营业务收入463.23亿元,同比增长43.89%;实现净利润80.66亿元,同比增长72.87%。
2009年到2011年,中联重科营业收入从207.62亿元增加到463.23亿元,增长2.23倍,年均复合增长49.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从24.46亿元增加到80.66亿元,增长3.3倍,年均复合增长达81.66%。
“中联重科的高速成长,除了给当地带来税收、就业、技术创新上的提高和进步,更在于它实现了工程机械领域的产业集聚,同时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一位长期观察湖南工业化进程的业内人士分析。
目前,湖南省机械工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占湖南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60%;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6家,占全省的52%。
仅2011年,中联重科完成申请数量1618件,其中,国际230件,发明504件;公司全年申请量在湖南省排名第一,成功获得国家优秀奖。
在自身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中联重科还推动了行业生态链条上其他市场主体的共同繁荣。在其周边形成了上百家极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业群,每年为中联重科的配套金额数以亿计。
同时,由于中联重科在制约产业发展的大型复杂结构件焊接变形及残余应力分析、复杂工况设备智能控制技术、大惯量传动及液压控制技术等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上的率先研究和突破,促进了我国工程机械设计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2000年,作为湖南工程机械技术发起者,中联重科率先登陆A股市场,随后几年,三一重工(600031,股吧)、山河智能(002097,股吧)接踵上市。截至今年6月,长沙这个工业基础并不雄厚的中部城市,先后涌现出三家工程机械上市公司、27家工程机械规模企业,产生了令人惊异的带动效应,使长沙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
成长土壤力助国际化
“成于斯,长于斯,中联重科的成长离不开湖南这片沃土。”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经常这样说道,“不在中国争地位,而为中国争地位。”
从1992年成立至今,中联重科已由当年负债经营、白手起家的院办小企业,跃升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二、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六的跨国公司,并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与此同时,中联重科也连续三年荣膺湖南省“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企业”称号。
2008年,中联重科第一大股东由建设部下属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变更为湖南省国资委。同年,中联重科连续收购了5家企业,在产品领域扩充、企业规模扩大方面的作用得以空前显现。对湖南车桥厂的收购,有效破解了工程机械车辆用桥的瓶颈制约问题;对陕西新黄工、华泰重工的收购,填补了公司在土方机械、港口机械领域的空白,使产品结构更加完整合理;对意大利CIFA公司的收购,使公司混凝土机械跃居全球第一;对信诚液压公司的收购,增强了对供应链的控制力。
通过每一次重组并购,中联重科都实现了主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提升。目前,中联重科的产品达到13大类别,86个产品系列,近800多个的主导产品,成为全球产品系列最全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
中联重科以如此快速扩张的步伐,并没有主体与购并企业的异体排斥现象。相反,所有的购并企业在中联重科这一平台上,取得了惊人的绩效:并购后的第一年,浦沅利润达到2.05亿元,超过重组并购前15年利润的总和。
“中联模式”不仅融合了国内市场,更是赢得了国际声誉。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三大企业意大利CIFA公司。2011年,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在其总统府为詹纯新亲授“莱昂纳多国际奖”,连用“双赢”和“感谢”为中联重科的这一并购作出了会心注解。
长江东去,湘水北行,长沙这一中国装备工业之都,每个企业都以自己的方式奔向蔚蓝。詹纯新淡定地说:中联重科的目标是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前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