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加大,助推了国内信用的顺周期扩张。”与此同时,央行还强调,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在物价总水平回落的同时,要前瞻性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一方面要控制通胀,另一方面,又要防范热钱,货币政策面临着左右为难的境地。从昨日央行报告中的表述来看,货币政策的决策天平将更多地向控通胀方向倾斜,加息的概率有所下降。
已创设SLF
谈到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时,央行称,2013年以来,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外汇流入增加、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的形势变化,前瞻性地进行预调微调。
这种灵活的预调微调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第一季度,根据春节等季节性特点累计开展短期逆回购操作约1.34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2530亿元。
与此同时,央行还称,2013年年初,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LF),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
相比于今年1月早已公之于众的SLO,SLF工具是央行第一次对外披露。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认为,央行推出SLO,是由于市场中短期性的资金需求比较多。长期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一周或两周,资金进出的时间周期会比较长,推出SLO满足了市场对短期资金的需求。
SLO以7天期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而在解释SLF时,央行称,其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其最长期限为3个月,目前以1~3个月期操作为主,使用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
此外,SLF主要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必要时也可采取信用借款方式发放。
“上述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及时创设,可以有效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央行称,2013年第一季度,央行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情况,开展了SLF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操作效果。
货币环境维稳
“主要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加码。”央行还在报告中称,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部分央行继续降息,全球资本流动仍将呈现规模巨大、方向多变的特征,溢出效应增大,外部资金流入增多助推了国内信用的顺周期扩张。
而与此同时,部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也趋于进一步宽松:印度年内已连续三次降息;墨西哥央行于3月8日下调基准利率;越南央行于3月26日下调基准利率等等。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冲击有加剧的倾向。全球主要央行降息后,中国的内外利差空间更加扩大,而这又反过来引致热钱加速流入。
与此同时,国内的情况是,国内通胀压力不能忽视。昨日,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CPI同比涨幅为2.4%,比上月小幅反弹0.3个百分点。
一方面,通胀压力一直存在,另一方面,世界主要央行频频降息。这种情况下,中国是否要跟进?跟进,有利于稳定增长,防范热钱;不跟进,则有利于控制通胀,稳定房价,促进结构调整。当此节点,央行货币政策的平衡更难把握。
从昨日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其决策天平似乎更倾向于不跟进。
央行称:“对下一阶段的物价形势还不可盲目乐观,要注意预先防范通胀风险,前瞻性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特别是提及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央行称,“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维持货币环境的稳定”,“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
这两点表述预示了两个信息,一来央行强调货币政策环境维稳;二来,数量工具的排序,位居价格工具之前。这意味着,短期之内,作为价格工具的降息,出台的概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