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下半年起,重庆市启动“撤并村公路通达工程”,力争通过5年时间,新建农村公路1万多公里,解决2606个撤并村的“出行难”,基本实现所有撤并村通公路。
当前,重庆市撤并村村民的出行现状到底如何?启动“撤并村公路通达工程”的资金如何筹集?相关部门如何具体实施?
为何要实施?
解决农村公路通达和畅通问题,最大程度方便广大农民出行,一直是重庆市交通建设的重点内容。
那么,重庆市为何要在今年启动“撤并村公路通达工程”?
撤并村农村公路,是指从撤并的行政村原村小学或村委会到国、省、县、乡、村道之间的连接道路,这是农村公路的组成部分。从2003年起,重庆市就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到2012年底,乡镇通畅率100%,行政村通达率100%。
2000年,重庆市启动了撤并村工作,重庆由20673个行政村降至8737个(含部分居委会),撤并村达11936个。由于撤并村道路未纳入国家农村公路建设范围,到目前,重庆市仍有2606个撤并村没有通公路。
这些撤并村的村民出行状况到底如何?
目前,撤并村的道路多为蜿蜒曲折、狭窄的小路,“很多地方连摩托、三轮车都无法进去”,大部分村民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乘到车。
“让村民走出大山,缩短与外界的距离,这是村民多年的企盼。”重庆市交委主任滕宏伟表示,农村公路是农业和农民客货运输的惟一载体,是乡村之间互通运输的依赖。路通了,才能让农村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尽早转化成财富,让人流、物流、信息流早日形成财富流。
资金哪里来?
如何搞好这一民心工程?滕宏伟表示,在摸清全市撤并村公路建设“家底”的情况下,重庆市交委还多次开会,讨论修建方案。
今年5月20日,重庆市政府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研究撤并村公路建设问题,最终决定2013-2017年,重点解决撤并村公路通达问题,原则上每个撤并村修建的公路长度约3-4公里,让300户以上的撤并村实现通公路。
“撤并村通公路建设量大面广,背后需要一笔沉甸甸的资金做保障。”滕宏伟表示。
他说,从“摸家底”的情况看,目前,全市11936个撤并村,未通公路的2606个村,需要新建通达公路里程1万多公里,涉及34个区县,多集中在两翼偏远山区。其中渝西地区约2000公里,两翼地区约8000公里。
不仅如此,这些山村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工程量大,需要长距离运输材料,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平均每公里公路造价达到40万元,共需投入40亿元资金。
解决40亿元的修路资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解决修路资金,重庆市决定采取市区县两级差异化补助方式。具体补贴标准为,两翼地区每公里补助资金80%,即32万元/公里;渝西地区每公里补助资金50%,即20万元/公里;主城区不予补贴。
这样,全市撤并村通达工程资金基本落实,补助资金约30亿元,剩下的10亿元需地方自筹。
工程如何推进?
目前重庆市交委已经将任务进行了分解,并列出了建设的“时间进度表”:
2013年,计划实施1000公里,解决300个撤并村通达;以后每年实施通达工程2000公里以上,确保到2017年全面完成任务。届时重庆市将新解决153万人的出行问题。
“路通了,将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增收。”滕宏伟表示,调查显示,有91.5%的村民认为,路通了,收入肯定会明显增加。届时,他们可以在道路两旁布局蔬菜基地、产业基地等,搞规模种植或养殖,并选择农作物机械化作业。
为确保这些路真正成为老百姓希望的“致富路”、“放心路”,重庆市交委将出台《撤并村通达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以确保建路质量和程序规范,真正做到按规矩办事,有章可循;同时,他们还将建立项目数据库,做实项目,落实好一事一议在土地调整、资金筹集、路线走向等方面的应用,做到让百姓满意。
此外,重庆市交委还将强化建设过程管理,搞好社会监督,推行项目现场公示牌制度,主动邀请当地百姓参与项目建设监督。
“要修百姓满意的路,就要正确处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在农村公路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得出现以速度牺牲质量的倾向。如果建成的农村公路成了劣质工程,民心工程就会办成坏事,这是决不允许的!”滕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