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照国外发展经验,我国全地面起重机的发展势头的确够猛、够快,但这一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分公司技术中心总监兼QAY2000研发总负责人张建军对记者说,这个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是经过了仿制、理解和创新三个阶段。
在上个世纪后期,全地面起重机在欧美市场已形成热销局面。然而,由于全地面起重机技术复杂,制造成本高,加之我国连汽车起重机的关键技术都没有完全掌握,全地面起重机成为这时期我国轮式起重机领域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研发人员更感到无从下手。
在前不久央视播出的大型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中,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用八个字形容90年代中国工程机械首次参加德国慕尼黑Bauma展的形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片中还记录了一个小故事:在一次中国技术人员远赴德国一家全地面起重机厂商取经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问德国人是否可以拍照,德国人回答:“你用摄像机全录下来都可以。”当时的那种自负和轻蔑的语气让人“锥痛在心”。这八个字和这个小故事的的确确成为当时技术现状的真实写照,但德国人的那句话却深深刺激了中国工程师,促使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下定决心全力研制全地面起重机。
由于全地面起重机的底盘不同于传统的汽车起重机,所以首先要攻克的难题就是底盘设计技术,主要包括油气悬挂和多桥转向两大技术。90年代末,徐工集团、浦沅集团(2003年被中联重科所并购,中联工起前身)派员赴德国利勃海尔学习,并购买到LTM1025、LTM1032、 LTM1050三种机型的全地面起重机,但没有得到具体的技术参数数值,更没有拿到具体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方法,加上油气悬挂技术关系控制学、热力学、振动学、流体力学等多种学科,其理论需要结合试验进行,在材料、工艺上也有它独特的要求,又一次让研发工程师们陷入困惑。
2012年12月10日,在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福清市,徐工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征战在鲤鱼山风电现场。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国内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模式蔚然成风,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科研人员组建不同的科研队伍,对油气悬挂系统的非线性变刚度、减振性、阻尼特性、车辆负荷等项目进行攻关研究,为真正意义上全地面起重机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2002年,是中国全地面起重机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徐工集团旗下的徐州重型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和封锁,率先攻克全地面起重机的专用底盘技术,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25吨全地面起重机宣布诞生,这为中国全地面起重机的研发破题开个好局,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随后,徐工趁热打铁,研发渐入佳境,又陆续攻克了多桥驱动和转向、U型和椭圆形吊臂成型、单缸自动伸缩插销、技术、门式超起、CAN总线控制等关键技术,仅用四年时间,就相继研制出50吨、125吨、130吨、160吨、200吨、240吨、300吨、400吨系列全地面起重机产品。
面对着“老大哥”徐工的研发速度,对于已走过仿制、理解发展阶段的中联重科而言,紧迫感日益增强。张建军告诉记者,凭借开发研制汽车起重机数十年的积淀和对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技术的摸索研究日趋成熟,自2006年开始,中联工起高层下定决心,必须突破技术瓶颈,拥有自己的吊臂、伸缩、控制、悬挂和转向等五大关键技术,朝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方向发展。于是,中联工起熊焰明总经理亲自挂帅成立一个“大吨位项目组”,一共19个人,专门做技术攻关。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这些技术全部突破,研发出90吨、120吨、150吨、180吨、220吨这五个产品,把五大关键技术全部应用进去。经过验证,技术上已经完全达标。2008年中联工起消化了五大关键技术,在十一五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次年将这五项技术全部集中体现在350吨这款产品上面,并且在伸缩和转向两项技术上进行了全面提升,成为当时最典型的一个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这款产品伸缩时间更短,可靠性更强。2009年,中联工起在完全掌握这五大技术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突出体现在伸缩和伺服两大技术上。在伸缩技术方面,产品实现了智能化,吊臂伸缩多少,百分比是多少,键盘操作即可,无需手工操作;在伺服技术方面,突破了转向比例控制技术的限制,设备转向精度更高,转向过程中响应时间更快,这项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在国内也是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