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批准文号为:经国科发计(2009)605号,以下简称中心)落户中联重科,这是年度工程机械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当务之急 组建国家工程中心
工程中心是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心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撑。
截止目前,国家工程中心总数达到三百多个,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工程中心涵盖了农业、电子与信息通信、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混凝土机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交通、能源、水利、建筑、国防工程等领域的施工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的重要支撑。同时,作为工程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机械已成为我国工程机械中较具技术实力和品牌优势的重要分支,技术含量和技术集成度较高,其在系统集成、自动控制、金属结构、液压等技术领域的提升和创新,对其它工程机械和相关配套行业有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推动工程机械行业进步的主力军。而只有国家级的创新平台,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国内各方面的优势资源,确保我国混凝土机械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市场,从而提高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及整体水平,组建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中心成为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众望所归 “中心”花落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由专门从事建设机械开发的科研院所转制而来,具备雄厚的专业技术力量。作为混凝土机械行业领军企业,科技投入连年增长,在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排名逐年上升。是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7个分会的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具有广泛的行业影响力。且拥有行业一流的创新研发团队,具有深厚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完善的科研投入保障制度及丰富的产业转化经验。
2009年,中联重科向国家科技部提出了中心组建申请,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詹纯新董事长亲临现场指导申报工作,混凝土机械公司迅速组织力量投入中心申报运作,经过公司上下的一致努力,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现场考评及行业评定。同年10月,国家科技部批准以中联重科为依托单位,组建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厚积薄发 组建任务超额完成
三年组建期间,中心围绕组建任务,致力于成为混凝土机械先进技术的引领者、成套装备的开拓者、绿色施工技术的倡导者、行业进步的推动者。
经过三年建设,中心成功打造出两个平台、一个基地:即实验研究平台、产品研发平台和中试基地。开展了混凝土机械的基础性、混凝土搅拌类产品的物料旋流混合机理、关键零部件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了混凝土机械的成套产品,加速了混凝土机械行业的产业化进程。
中心在研究能力、培训服务、内部管理、技术成果、经费执行等五个方面,全面达成计划任务书目标,超额完成连续级配混凝土自动生产线研发等5项计划外任务。
在科研成果、标准、等方面,中心通过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上下游产业升级,引领了行业规范发展,促进了混凝土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干混砂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等绿色环保新兴产业升级。
三年来,中心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7项,开发基础技术应用研究149项,研发行业领先的全新产品13项,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5项,申报国内外790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1项,全面超额完成组建任务。
对外开放 合作交流成效显著
凭借中心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对混凝土机械的共性和特性技术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实验研究的同时,中心与浙江大学、米兰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及力士乐、伊顿等知名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共同提高行业的创造性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完备的试验条件,为上游配套件厂商提供关键零部件检测服务,累计服务超过210天,也带动了下游混凝土施工工法的升级。
此外,作为中国建设机械职业教育培训定点单位,为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编制混凝土机械系列产品培训教材,为行业提供培训服务,培训人数达18286人次。中心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8次,参与重要学术会议15次,对外合作交流成效显著。
技术引领 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专业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行业公益性服务,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技术研究开发平台。
中心依托中联重科,拥有相对独立的研发业务和用人、分配机制,建立独立的内部账户,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联重科的科研成果。依托单位中联重科对中心给予管理、资源、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中心不断向混凝土机械企业推出高新技术成果,在持续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形成了科研促进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探索出了适合我国混凝土机械行业发展的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