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西安上市公司博通股份的一份关于终止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告,宣布了经历了8个多月的陕汽集团借壳上市步伐暂时停止。
关于陕汽集团的借道上市,行业内及相关媒体上已经传播分析得不少,如核心要素之一的陕汽集团最为重要的资产——陕重汽的最大股东仍然是潍柴动力,陕西省如何从潍柴手中重新夺回对陕重汽的控制权,似乎成为未来陕汽集团能否上市并继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其实,分析陕汽集团在最后一刻止步借壳上市这一过程能够发现,对于上市及未来的规划基本上是陕西省政府相关部门背后操刀,陕汽集团与陕重汽基本上是摆出一副政府说了算、完全听从上级安排的架式。从陕西省政府的层面来看,做强本省汽车工业当然离不开陕汽集团这一块最大的资本,处心积虑地着急上市以推动陕西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步伐的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是从市场与资本层面来看,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与资本运作规律,这也许才是陕汽集团上市最为艰难的阻碍。
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市场人士时,他向记者指出,在当前市场不甚景气的大环境下,潍柴方面自身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最近的烦心事也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潍柴方面当然不愿意在以发动机为主的主业之外再节外生枝,因此在大股东潍柴动力不同意的情况下陕西方面是没有办法完成重组事项的。
尽管对潍柴动力掌控陕重汽之后的发展陕西省政府相关部门并不满意,但是想当初从陕重汽被湘火炬收购,到潍柴收购湘火炬后接盘成为新的大股东,恰恰都是在陕重汽最为艰难的时候。如果陕西省政府当时有所考虑,是不会落到现在的地步的。当然,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还是有没有钱的问题。时过境迁,经过前几年火爆的重卡市场逐渐丰满起来的陕重汽,到了收获季节当然要成为潍柴集团内最为重要的棋子之一,否则多年前潍柴与中国重汽决裂所造成的损失更加无法弥补。
其实对于国内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历来存在着不符合市场运作的种种所谓“中国现象”。例如,尽管潍柴作为陕重汽和法士特等相关陕西省企业的最大股东,但是在重大生产经营决策以及人事安排上潍柴并没能体现出大股东应有的地位。如果潍柴说话真正算数的话,作为全功率柴油机覆盖的潍柴集团内部,怎么会轻易蹦出一个康明斯的身影来?
这一点与本报记者在德国采访一家著名零部件企业时的情形完全不同。在去年底刚刚被一家国际投资机构入股的这家德国企业,由于大股东的变更,其企业经营决策立即交由新的大股东处理。包括这家企业原始创始人在内的公司上上下下没有任何异常反应,公司的生产经营照常如初。
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汽车市场分析专家贾新光时,他向记者指出,国内汽车相关厂商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主业是什么,这样才能在兼并重组之后显示出应有的融合效果。像以往某个乘用车企业那样从国外买回白车身,再配上相应的发动机与变速器就能造车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事实也证明,这样的企业也不可能在市场上真正发展起来。
回到市场本身,国内汽车市场已经陆续出现一些在汽车产业内跨业并购相关企业的案例。从未来的发展看,即使介入的是SUV等当下市场热门产品,但由于出身导致的产品自身的品质,也未必见得能有多好的市场机会,更何况由政府部门干预强扭在一起的企业。
陕汽集团暂停上市运作未必是一件坏事,它需要相关部门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一下市场这盘菜的做法。对于想摆平一个已经对资本市场运作熟稔的潍柴这件事,恐怕想谈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陕西方面拿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真东西出来。